—— 记嘉兴农产品市场搬迁五周年
“2004年市场交易额8.4亿元、2005年11.4亿元、2006年16.8亿元、2007年22.8亿元、2008年26.6亿元、2009年36.9亿元”,这组数据,显示了嘉兴农产品市场交易额自2005年4月22日整体搬迁后的发展轨迹。五年来,嘉兴农产品市场以其完善规范的管理服务、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不断扩大的交易规模、持续攀升的交易额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06年市场以交易规模的绝对优势获得了全国十大果品批发市场的称号,并一直牢牢占据长三角地区果品交易龙头老大的地位,逐步形成了以果品交易为主,包装、加工、配送、储存等多结构发展的产业模式,成为业界称道的果品流通之“嘉兴模式”。
一、抓建设,重管理,着力优化交易环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嘉兴农产品市场总占地面积209亩,比2005年4月搬迁前的老市场面积增长了161%,其中营业房面积增长139%,停车场面积增长了193%,加工仓储配送用房面积增长了760%。“场地有多大,市场就能做多大”,这是市场发展的切身感受,搬迁后的五年间,嘉兴农产品市场累计投入4956多万元,用于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和市场二期工程,市场硬件条件的优化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市场交易额和交易量比2004年分别增长339%和158%,五年来平均增长率分别达34.5%和21%。
(二)完善市场管理水平。2005年搬迁后,市场按照建设“平安市场、诚信市场”为重点,确保了市场交易环境的“平安、有序、和谐”。五年间,治安案件和经营纠纷呈明显下降趋势,文明经营户比2004年翻了一番,达到70家。在果品交易中,市场严把质量关,开展果品包装物诚信检查、果品农残率抽样检查,09年开始还实行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卸货要求“一米线出样、4.5米线停车卸货”标准,维护了交易有序进行。
二、抓转型,重流通,着力提升交易规模
(一)加强区域规模集散经营,扩大交易辐射面。近年来,市场按2006年制定的“打过长江,挺进山东,全面向北扩张,不断扩大市场交易辐射面”经营思路运作,到目前,市场交易辐射面已从“浙、沪、闽、赣、苏”扩展至山东,部分集散品种甚至渗透到东三省等。
(二)激发经营户活力带动交易额攀升。“经营户大则市场大,经营户强则市场强”,这是果品流通“嘉兴模式”中的显著特色。市场自搬迁以来,以“控制总量,引进强户,培育大户”为总体思路,积极引导经营户转变经营观念,开拓思路,激发活力。通过五年来的培育,市场经营户队伍不断壮大,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09年市场经营户年交易规模在5000万以上的大户达到了15户,其中1亿元以上2户,2亿元以上1户,而在2005年前,还没有年销售上5000万元规模的大户。
(三)创新经营模式助推交易量扩张。一是大力引进以果品配送为主的经营强体,利用市场价格、品种、场地等优势,将市场与果品配送企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海果品配送公司、南通海发果品配送公司等配送公司在市场内设点配送,成为了市场连接终端超市、连锁商店的桥梁。目前,每天由市场通过各地配送公司进入超市和连锁商店的果品平均达到300吨,比老市场增长了9倍。二是积极引导经营户开展果品品牌的包装、加工与生产,优先给予仓储加工场地等,支持经营大户发展规模品牌经营,“华通、亲情树”等一批经营户自创的品牌运行相当成功,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据统计,09年品牌水果交易量占比达25%。与果品配送企业融合的流通模式的创新和品牌经营的发展推进了市场经营业态的提升,促进了嘉兴农产品市场从单一的流通模式向加工生产、连锁配送、品牌经营等新的模式转变。
三、抓特色,重助农,着力提高服务能力
(一)领(参)办专业合作社,助农为农成效明显。2009年,嘉兴农产品市场主办和参办专业合作社4家,果品基地13420亩,地产水果交易额3.6亿元,交易量11.7万吨,带动农户千余户,比较2004年,新增合作社3家,基地面积增长13.4倍,地产水果交易额、交易量分别增长260%和113%。作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五年来,市场积极推进以“果农+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的运作模式,扩建地产水果交易区,促进地产水果流通,开拓地产水果省外流通销售,加强果品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帮助果农提高种植技术,带动果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提供融资贷款担保,助经营户扩发展。2008年,嘉兴银行与市场携手合作,创新经营户融资渠道,实行经营户租赁权抵押贷款,在两年多时间里,累计为经营户发放贷款1559万元,10%的市场经营户成为此项服务的受益者,实实在在为经营户解决了经营资金融资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