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种桑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及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影响,嘉兴地区蚕桑产业规模逐年下降,缫丝企业大量关停。以海宁为例,其缫丝企业从鼎盛时期的16家减少至目前的4家。据基层反映,嘉兴地区缫丝企业继续关停将带来三方面问题亟待重视。
一是蚕桑产业链失衡蚕农卖茧难。本地蚕农将蚕茧卖给具有收购资质的蚕茧收烘公司或丝厂,经收烘之后出售给缫丝企业,目前供需平衡。一旦缫丝企业规模继续缩小,从制种、种桑养蚕、收购初加工、缫丝等的蚕桑产业链基本平衡将被打破,本地蚕茧将无法完全消化,蚕农面临卖茧难题,利益无法保障。以海宁市为例,2014年养蚕农户50017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40%,饲养蚕种112600张,产茧5090吨,蚕桑总产值1.67亿元。目前缫丝企业有米赛丝绸等四家,基本能满足本地蚕茧需求,但东方丝绸等3家在亩产效益评价中被列为淘汰C类,加上市场行情整体低迷,均已有年底前关停的想法。
二是蚕桑规模缩减不利蚕俗文化保护。嘉兴地区种桑养蚕已有1800多年历史,拥有丰富多彩的蚕俗文化,享有“丝绸之府”美称。养蚕经济效益下滑及缫丝企业关停将进一步带来蚕桑产业规模缩减,不利蚕俗文化保护,如海宁农村地区目前只有少数老人掌握手工剥丝绵,拉丝绵被等技艺,传统蚕桑手工艺正面临失传境地。
三是桑树种植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桑树是蚕桑产业的基础,桑园既是经济林,也是生态林,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作用。据测算,每亩桑园年吸收CO2达3.29吨,折合纯碳0.9吨,年释放氧2.39吨,比无林地多涵水20吨,减少泥沙流失3吨。桑树具有很强的滞尘能力,桑叶对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有很强的耐受和吸附净化能力,对大气污染物铅、镉的吸收能力在绿化树中名列前茅。由于蚕桑产业规模缩小,嘉兴地区桑树种植也在减少。如海宁市2012年桑树种植面积126050亩,2014年已降至70322亩。
为此,基层建议:
一是制订丝绸行业规划,使行业有退有进,平衡运行。在制定和实施小锅炉整治及亩产效益评价政策时适当向企业倾斜或变通,配合其自身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保障蚕桑产业链完整。给予行业一定的财政扶持,或将行业上缴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缫丝企业,对企业完成各类整改投入进行扶持,给企业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二是建议将蚕桑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打造融蚕桑科普、养蚕体验、生态农业等为一体的新型特色休闲旅游品牌,让古老的蚕桑文化焕发新的青春活力,有效加强蚕俗文化保护。可依托“蚕俗文化旅游节”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传承蚕桑种养技艺,弘扬蚕桑民俗文化,打响“品蚕俗文化,尝农家菜肴,游美丽乡村”的品牌。 三是设置桑园种植面积最低“红线”,挖掘桑枝条等蚕桑副产品资源利用功能,提升经济效益,保护蚕农利益。同时,科学规划桑树种植,打造一批集中优良品种、配套设施完善的桑园,使其符合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蚕业发展要求,保障桑园生态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