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粮食“十连增”的好形势下,提出这一重大政策和任务,可谓居安思危、着眼长远。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
中央一号文件将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作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对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必要性,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王铁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现在地膜在粮食主产区广泛使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黑龙江,10月初开始收玉米,11月初封冻,几乎没时间拾膜。地膜一冻就裂,经历一个冬天,风化成碎片,阻断作物根系同土壤接触。“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再看滥施化肥问题。我国耕地只占世界的9%,化肥施用量却占世界三分之一,单位面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2004年为4636.58万吨,到2012年已上升到5838.85万吨。“据估算,全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5%。”山东金正大公司副总裁罗文胜说。滥施化肥不仅造成面源污染,也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解决的办法是增施有机肥。我国秸秆、禽畜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含量高达7000万吨,远高于目前每年化肥施用总量,但有效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秸秆不能还田,被就地焚烧,污染环境,很可惜。”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高祥照处长说。他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切中了要害。
“好的政策,还需好的机制来贯彻,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尤为重要。”高祥照说。
让农业资源休养生息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这一举措非常及时。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耕地污染、沙化和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突出。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估算,我国“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由于地表水不足,地下超采严重,我国地下水超采区域有300多个,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形成漏斗区。国家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最近40年,地面沉降累计超过200毫米的,长三角地区有近1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则达6万多平方公里。华北漏斗区已达7.3万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导致地裂缝灾害,危及房屋、道路、桥梁、地下管线安全。华北平原、长三角地区,因地面沉降,累计损失分别高达3328.28亿元、3150亿元。
对策是让农业资源休养生息,为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保证修复区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降低。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办法是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份,已在2000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4万立方米,按计划调减到2003年1102万立方米以下。全国森林面积净增2.1亿亩,森林蓄积净增1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7个百分点。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经过近13年的建设,我国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不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明显增加,而且黄河花园口段含沙量下降了61.3%,长江宜昌段含沙量下降了30%。
正是在此形势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做了更进一步的部署。林业方面,提出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林业重大工程,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试点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治理沙化方面,提出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启动南方草地开发利用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对海洋生态、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江河湖泊综合整治都提出了新要求。